误区一:脑卒中发病太急,没有预兆
如果及时发现脑卒中征兆,抓紧抢救,75%的脑卒中可以被控制!
脑卒中发病虽急,但如果能注意到发病预兆,及时就医,大部分(75%)的脑中风是可以被控制的。
这些脑卒中预警又叫小中风,一定不要轻视,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进行诊治。
我国70%以上的脑卒中是脑梗死,其最有效的治疗是静脉溶栓和取栓手术治疗。但是,静脉溶栓治疗对“时间”的要求极为苛刻,必须在发病4.5-6小时内接受治疗才能大大提高成功率;而即便是取栓手术,最长时间也只有16-24小时。所以治疗越早效果越好!
误区二:中青年人不必担心发生脑卒中
年轻人甚至儿童都有可能得脑卒中!
在人们的印象中,脑血管病与老年人密切相关,而中青年不必为此担心。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,中青年人发生动脉瘤破裂并非绝无仅有,中青年时期如果不注意预防,同样会发生脑中风。据临床资料表明,绝大部分中风病人是在60岁以前发病。近年来脑血管病的发病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,发病年龄越来越小,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。部分年轻人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,如熬夜、抽烟、喝酒、过度劳累、肥胖、高脂高糖饮食等生活方式都会使脑卒中在年轻人中高发。因此,中青年人切不可掉以轻心。
误区三:定期输液一定能预防脑卒中
“输液通血管治疗”主要是指有些急性脑卒中或心梗的患者可以通过活血化瘀,通脉舒络的药物,例如丹红注射液或其他方法,把处于缺血边缘状态的组织重新救回来,但是这样的治疗条件限制严格。大多数能够预防脑卒中的方法是控制好导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,包括吸烟、酗酒、肥胖、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冠心病和高胆固醇血症等,规律口服二级预防药物,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。
误区四:降压药头晕、头痛才吃,平时不用吃
有些高血压患者经常服药不规律,总是凭感觉吃药停药。这种间断和无规律的治疗不但造成血压较大幅度的波动,而且加重了动脉硬化,并对心脏、脑、肾脏等靶器官的损害。最终给血管造成不可逆的损伤,更容易诱发脑卒中。
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正确的服药方法是血压降到目标范围后,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规律服药,并定期对血压进行监测,减少血压大幅度波动。